@房财经 胡海波
金辉控股也暴雷了。
3月20日,金辉控股发布了一则内幕公告,尚未支付2024年到期、利率7.8%本金3亿元的票据。
根据条款内容,本金及相关利息的应付日期,正是3月20日。
过去两年,当众多民营开发商纷纷倒下的时候,金辉控股这家从福州走向全国的房企,一度被视为闽系民营开发商仅存的“独苗”,维系着它们最后的尊严。
但现在,随着美元债的公开违约,一切荡然无存。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此次违约的票据,是金辉控股目前仅存的一笔美元债。
尽管当下的房地产环境中,任何一家开发商的债务公开违约,都不足为奇。但在过去的两年中能扛下来,甚至一度成为极少能获得融资政策支持的民营开发商,金辉控股今年的结局,依然令人唏嘘。
发债与负债
在公告中,金辉控股表示,还在积极努力解决并与票据持有人,保持积极沟通,并寻求实施最佳解决方案,以确保维护各方持份者的利益。
过去两年,当绝大多数民营开发商的融资通道几乎关闭的时候,金辉控股却在“第二支箭”的支持下,连续发债成功。
先于2022年12月,成功发行12亿元2022年第一期中期票据;后分别于2023年8月、12月,再次发行各8亿元的中期票据。
这一度让外界认为,金辉控股能够撑过行业的寒冬,迎来新的转机。
其在公告中称,自2023年开始由于房地产的深度调整,其销售额承压明显,在行业销售环境未明显得到改善的情况下,为确保项目有序交付及按时兑付债券,其已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,包括但不限于加快物业销售、回款及精简生产成本。
字里行间,想表达的是,它似乎已经尽力了,但惨淡的现实,依然不能阻挡债务违约的事实。
事实上,尽管相融资通道还在敞开着,但与金辉控股自身的债务规模相比,有限的融资多少有些杯水车薪。
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,未偿还的总结款331.85亿元,较年初减少12.25%。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110.78亿元,较年初增加1.29%;优先票据26.19亿元,较年初增加493.88%;公司债券4.53亿元,较年初减少32.19%。
而同期,拥有的银行现金为109.27亿元,较年初减少11.31%;另有受限制现金41.18亿元。
在去年上半年,其所有现金加一起,还能勉强覆盖短期负债。但到了下半年,行业持续的低迷,让金辉控股盈利能力进一步减弱。
至9月30日,其营业收入254.19亿元,同比增长11.21%;但净利润14.54亿元,同比下降15.37%。
虽然2023年的业绩公告尚未公布,但从此前公布的数据可以预测,金辉控股2023年全年的业绩,较上半年恶化了许多。
而评级机构对此,早已做了预测。2023年9月,穆迪将金辉控股的公司家族评级从“B3”下调至“Caa1”。表示其现金流,将不足以支付未来12至18个月到期的所有债务。
一语成谶。半年后的今天,穆迪的预测应验了。
扛不住的大势
与一众闽系开发商相比,金辉控股似乎属于大器晚成者。
1996年,祖籍福州的林定强在福州成立了金辉集团。3年后,第一个项目锦江花园落成,从此依托时代的红利,走上了房地产的征程。
2004年,金辉集团在重庆拿地,开启了全国扩张的步伐。一年后,林定强与另一位福建老乡林文镜合作,金辉集团和融侨集团联姻,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通道。
4年时间,联合在一起的“融辉”双双扩张,一举跻身百亿阵营,挺进全国房企20强。
但到了2010年,合作到了尽头。林文镜和林定强开始分家,对19家合资公司进行了股权重组,金辉和融侨分道扬镳、各自单飞。
此后,林定强开始筹划金辉集团的上市,先后与2013年9月、2016年1月,分别向港交所和上交所递交申请,但遗憾的是均以失败告终。
2019年10月,林定强在开曼群岛注册了金辉控股,将金辉集团的主要资产装了进去,并于次年的3月,再次冲击港交所的大门,6个月后,再次折戟。
不过,在第三次上市无果后仅过了一个月,2010年10月29日,林定强终于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,金辉控股上市了。
此后,如愿以偿的林定强开始将金辉控股的管理权,基本交给了已在金辉入职历练5年的儿子林宇。
作为金辉的“太子哥“,酷爱赛车曾职业选手的林宇,一度也将金辉驶向了快车道。上市后的金辉控股2020至2021年的销售额,分别达到972亿元、947.2亿元,离千亿阵营仅差一步之遥。
但到了2022年,销售规模迅速降至401.8亿元。尽管规模“腰斩”,但好在金辉控股踩住了刹车,负债也没有攀升,这为它赢得了缓冲时间。
可是,能控制了自己,但林氏父子并不能左右行业的发展态势。
时至今日,整个行业依然“暗无天日”,大背景下,金辉控股也日趋沉沦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两月,其合同销售仅20.6亿元。
面对当下局面,金辉控股在公告中表示,将全力以赴确保交付工作的顺利推进,并加快物业销售,稳定业务经营。同时,集团正采取严格的降本增效措施,减少非核心、非必要的营运和开支,维持现金流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