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房财经 王哲
对黄红云而言,金科地产犹如他的“儿子”一般,是他半条命。
如今,“儿子”有难,为了能让它活下去,黄红云将手伸向了“儿子的儿子”——金科服务。
7月31日,恰逢周日。晚间,金科服务悄无声息地发布了三份公告,一份为独立财务顾问同意书;一份为关于与金科地产2022年再续合同;另一份为,将向金科地产提供有抵押借款。
尤其是第三份消息一出,如同炸雷。
8月1日刚一开盘,金科服务股价迅速跳水7.5%,收盘股价较上个交易日,下跌37.37%,报9.72港元/股。
一个交易日,其市值蒸发37.87亿港元,最新总市值约63.46亿港元。
受此消息影响,整个港股物业板块低迷。仅华润万象生活等5只股票上涨,剩余49家上市物企,除金科服务外,领悦生活服务跌12%,碧桂园服务、世茂服务跌超9%,其余齐齐刷绿。
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,能有如此威力?
并不吃亏的协议
事实上,从双方签订的借款协议来看,金科服务此笔买卖并不吃亏,反而颇有赚头。
金科服务作为借款的甲方,向乙方母公司金科地产,提供不超过15亿元借款,年化利率8.6%;借款日期,自提供借款之日起,至2024年12月20日。
这个利息,远远高于央行发布的自2022年5月20日起,一年期3.7%、五年期4.45%的贷款基础利率。
如果一切顺利,金科服务该笔借款,两年后,其将从母公司金科地产处,得到约2亿元的利润。
在还钱的节奏与违约方面,协议也写得明明白白。
分5期还清,其中第一次还款日为2023年1月20日,此后4次还款日,为第一次还款日后的每半年一次。但每次还款都有两个月的宽限期。
倘若金科地产,未能在两个月的宽限期届满时,偿还贷款协议下的任何应付账款,其将支付额外的违约金利息,该违约利息为8.6%年利率,再加50%,即12.9%。
违约利息按日计息,直至金科地产悉数偿还有关逾期款项为止。
不仅如此,为了向外界展示此次借款的靠谱性,协议还白纸黑字标明,金科地产必须拿出抵押资产,进行担保。
协议显示,金科地产在事先取得金科服务同意的情况下,为还款目的或其自用,可出售抵押资产,条件是已向金科服务,抵押经其认可的同等价值的替代资产。
任何情况下,抵押资产的总价值,应相当于未支付的贷款本金除以60%的抵押率。该抵押率为双方参考金科地产,现有担保文件中规定的50%-70%的抵押率而定。
也就是说,金科地产想要得到这15亿借款,必须拿出至少25亿元以上的资产,进行抵押。
为此,金科地产提供抵押资产包括不少于42000个停车位,以及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,不少于200间商铺物业,作为贷款的抵押担保。
经独立合资格估值师艾华迪估值后,上述抵押资产于2022年5月31日,经评估市值为人民币27亿元。15亿元的融资额度约占抵押资产价值的55.6%。
倘若金科地产出现违约,金科服务有权行使其权利,以变现抵押资产,而有关变现所得款项,将用于偿还逾期款项。
有违常理
至少从表面看,金科服务此次为母公司金科地产的借款,可谓上了多重保险,似乎万无一失。
但市场的反应,已经充分证明了一切。不仅自己不被看好,更是拖累了整个行业。
为何看似保险无忧的借款,却招来如此激烈震荡?
事实上,对市场而言,黄红云和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的此神操作,向外界公开了,物业公司救母的先例。
而随着金科服务此举,接下来是否还会有其他物企上市公司跟进效仿,对其母公司进行直接的利益输送?
毕竟恒大物业134亿元存款,被银行强制执行的处理结果,才刚刚发生。
作为单独的上市公司,金科服务的财务独立性何在?
金科服务成立于2000年,2020年11月,金科服务正式在港交所上市,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物企上市公司之一。
金科地产作为金科服务的控股股东,持有52.33%股份,而黄红云则直接持有金科地产10.51%的股份,通过金科控股拥有金科地产3.19%的股份。为最终实控人。
也就是说,金科地产能如期偿还该笔借款,金科服务收得约2亿元利息的同时,黄红云个人账面理论上也将有1400万元进账。
倘若金科地产未能偿还,损失最大的亦为金科服务,而同为借贷双方实控人的黄红云,则四两拨千斤,损失有限。
面对一个债台高筑,多笔债券展期的金科地产,金科服务与其说借款,不如直接说成儿子向爸爸送钱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金科地产拿出来的抵押资产,多为三、四线城市的商业尾盘项目。外界有人担忧,当下的市场环境,这些资产能否卖出评估价,令人怀疑。
不仅如此,有媒体报道,根据此次交易的独立财务顾问函件显示,金科服务有关应收款项,金科地产未偿还相关应收款项结余,将根据贷款协议转换为贷款金额,有关应收款项目前并无任何资产作担保。
通俗地说,金科服务这笔借款,有可能是之前其对金科地产的无担保账款无法收回,故而转换为贷款形式,同时补充了抵押物。
肥肉物企
作为开发商的附庸资产,物业向来是一块品质上佳的“肥肉”。
与房地产开发快周转,不断依靠项目开发的增量,带来其业绩不断上涨不同,物业公司则是稳扎稳打、细水长流的操作模式。
只要每年多少有增加的在管项目,其收入便会节节攀升,几乎不受外界经济形势困扰。在当下房地产市场一片哀鸿的背景下,物企的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,更是凸显了其巨大优势。
在2021年之前,多家物企赴港上市之初,其市场估值在向来苛刻的香港市场,PE普遍都在40倍左右。
但令人失望的是,在当下已经上市的物企中,除了有限的几家国资背景物企,其余民营物企的市盈率普遍偏低。
有资料显示,近一年来民企控股的物企,股价跌幅绝大多数超过5成,其市盈率普遍在10倍以下。拥有国资背景的物企市盈率,均在20倍以上。
其中市盈率最高的华润万象生活为38.24倍;而民营物企中,PE最高的碧桂园服务也仅有10.75倍,最低的彩生活仅为1.49倍;金科服务则为4.9倍。
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,绝大多数民营物企财务独立性的缺失。
在当下融资极为有限的条件下,为了缓解资金压力,众多开发商都将眼光盯向了现金流充沛的物业公司。或明或暗掏空着后者,为其输血。
尤其是恒大物业事件,让市场对于开发商随意挪用物业公司资金的担忧,正在毁掉原本一片光明的物业公司。
以金科服务为例。其截至2021年末,手中的现金及定期存款约51.67亿元,无有息负债。而此笔15亿元的借款,直接让其现金少了近三成。
黄红云开的这个头,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,对物业公司财务独立的悲观。
摩根大通发表报告认为,市场会对此作出负面反应,因为这显示现金由物管子公司转移到母公司房企。将30%的现金用于提供贷款,并不符合物管公司核心业务。
其表示,有博裕资本作为金科服务战略投资者,似乎也无法阻止这类或被质疑的交易,担心是否未来会出现更多类似的交易。对此,将金科服务评级由“中性”下调至“减持”,目标价由19.5港元下调至10港元。
事实上,大摩的担忧已经滞后了。
7月7日,金科服务公告,拟2.02亿元收购金科地产旗下,43项托儿所物业。
黄红云早就身体力行了。